一、课例的基本涵义
涵义:“课例”即课堂教学案例,它是案例的一种特殊形式。一个课例就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教学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可从以下方面认识:
(1)课例与教学实践相关
(2)课例和教师职业责任相关
(3)课例蕴涵了教学问题的复杂性
二、课例的基本类型
(一)按课例的内容或主题分类
1.意外式课例
(1)界定:这是反映师生巧妙处理教学中发生的出人意料而又合乎情理的偶发事件的课例。
(2)特点:出乎意料之外,但在情理之中;问题格外集中,矛盾十分突出;故事情节不复杂,但能使人由小见大、深受启示。
2.主题式课例
内涵是师生围绕一定主题而展开教学活动的典型实例。
这一类课例的特点是:主题鲜明,内容新颖;注重专题研究,富有学术价值。
突出功能是,可启发和促进广大教育工作者探索与落实课堂教学的新主张以及研究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
3.综合式课例
这是师生运用教材中的一课或一节内容进行教学的典型实例。综合式课例有三个突出特点:(1)体现教学活动的整体性 ;(2)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线。 (3)强化教学的精彩场面。
其功能:其一,有助于大家探讨新课程的实施和开发;其二,便于中小学教师参与科研和教改。
4.课题研究式课例
这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按课题展开自主研究的典型实例。这种课例基本上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学习活动开发的。其主要特点有三:(1)学生的学习以研究为主。通过课题研究,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获得最新信息,取得直接经验,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2)学生的研究具有很强的自主性。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把个人的自主探究与小组的合作研究结合起来。(3)学生的学习活动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通过参观调查,学生可以接触各种社会人士。这种课堂大、教师多的教学组织形式极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这类课例的开发,对于探索研究性学习的规律,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按课例研究的深度分类
按课例研究的深度,可将课例分为情境型课例、经验型课例和理论型课例。
1.课例的基本结构
(1)标题。一般地说,课例有两种确定标题的方式:一是用事件定标题,突出事件;二是用主题定标题,反映课例的主题。
(2)教学背景。关于课程、教材、教学、教师、学校、学生等教育环境信息。
(3)基本教学过程。在观察、记录和实录的基础上,对课堂进行描述,可以引用教师学生的言语;要求突出中心思想。
(4)建议讨论的问题。在假定用该教材来进行教学的前提之下,执教者可以引导学生讨论问题,即课例作者要突出的中心问题;要求问题系统而具体。
(5)教学注释。为使用课例来学习、教学的人员提供指南性的分析,针对课例所提供的背景对一些教育教学问题(可能是教学法的或学科的)提出可能的解决策略,基础是理论框架和课堂观察结果以及对教师和学生进行的课后调查结果,归纳推理居多,可以扩展到应用它来进行培训时(可能)要解决的问题;要求条理清晰,立论有依据,证据充分。
2.课例结构的变式
第一种,包含五个部分:
(1)标题。
(2)问题的提出。提出案例所揭示的教学问题或难题,介绍案例内容或主题。
(3)案例描述。选择与主题相关的教学片段或者情景故事进行文学化的描写,一方面展示案例问题,另一方面增强可读性。
(4)教学随感。说明教学效果,反思教学得失。
(5)案例点评。就课堂教学成功与失败的原因进行点评。
第二种,包含五个部分:
(1)标题。
(2)课题的主题与背景。介绍各案例内容在什么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
(3)情景描述。选择与主题相关的教学片段或者情景故事进行文学化的描写,一方面展示案例问题,另一方面增强可读性。
(4)教学诠释。包括对作业的说明、案例教学的注意事项、案例教学的具体要求和操作建议,以及一些必要的说明。并且围绕案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讨论,这些问题不但阐述案例主题,揭示案例中存在的各种困惑,还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激发学习者反思和讨论。
(5)教学研究。包括对课堂教学行为作技术分析、教师的课后反思、对教与学原则的引申等,案例研究的结论可在此进行展开。
第三种,包含五个部分:
(1)标题。
(2)背景材料。
(3)案例思考题。
(4)案例分析。
(5)教学反思或案例启示。
第四种,包含六个部分:
(1)标题。
(2)引言。主要是描述一下事件的大致才场景,隐晦反映事件可能涉及的主题。
(3)背景。课例是依托一定的背景的,对课例中问题解决的方法得当与否的分析、评判离不开背景。背景的叙述分为两个部分:直接背景与间接背景。。所谓间接背景是与事件相关但关联程度并不直接的背景;所谓直接背景是直接导引事件发生与事件联系至为密切的背景。在直接背景与间接背景的描述上,一般间接背景在前,略写;而直接背景在后,详写。
(4)问题。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展示问题,讲明问题是如何发生的,问题是什么,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等。
(5)问题的解决。这部分是课例的主体,主要展现问题解决的过程、步骤,以及问题解决中出现的反复、挫折,也会涉及到问题解决初步成效的描述。
(6)反思与讨论。主要涉及的问题有:问题解决中有哪些利弊得失?问题解决中还发生存在哪些新的问题?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如何进一步解决这些新的问题?问题解决中有哪些体会、启示?等。
五、“好课例”的标准
(一)非罗列式陈述:好课例不是“有效教学行为”的罗列式陈述。
(二)清楚的背景交代:好课例要把试图要反映的问题、事件发生的背景机交代清楚。
(三)语言表达明晰:主角、配角关系明确,语言表达明晰。
(四)充分揭示冲突:角色的心理感受、体验、内部冲突揭示充分,表现得淋漓尽致。
(五)问题具有普遍性:好课例探讨的问题具有普遍性、时代性,其他教师也是可能遇到的。
(六)反映教学实践问题:好课例应反映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七)篇幅要适当:课例字数最好在2000—4000字的范围内,有时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调节。
总的说来,课例不能平铺直叙,枯燥乏味,而要引人入胜,有中心、有主题,力图解决现实中的普遍问题,他人能从课例中“学有所获”。
(杨星宇)
手机:15107992208 电话:0799-3441349
地址: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湘东镇湘泉西路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