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历史”讲述历史 ——浅谈新课改下史料在教学中的运用
供稿:刘婷
[摘要]:高中历史新课改给每个历史老师以广阔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迷惘、困惑,而史料作为历史学习和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在新教材下也对老师和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补充一些典型史料,让史料教学贯穿历史教学的全过程,既可以增加历史信息的真实感,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牢固树立“论从史出”的史学观念,从而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与学习素养。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 史料 选择 运用
[正文]:众所周知史料是研究历史的基本素材和资料,在史学研究和历史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梁启超先生曾云:“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可言。”对于历史学科而言,要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当然不能仅靠一些现成的结论,史料是历史学科研究与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心得
第一:什么是史料
史料是我们研究历史、佐证历史的材料,是人类发展历史进程中流传下来的实物性的痕迹。史料按照呈现的方式来区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文字史料、图片史料、实物史料。
第二:史料的作用
1、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发展想象力
历史有过去的不可再现的特征,如果没有史料,历史的结论便成了无源之水,史料的运用会令书本中的文字得到具体的展示和呈现,能引起学生对过去的史实与当今现实的关注
2、加强对历史事件及人物的认识
教材中对于历史人物事件制度及问题的认识都有定论,学生通过阅读一些历史典籍会对历史人物事件制度及问题有更鲜明和立体的认识
3、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上教师如果能把一些学生没有见过的、活生生的实物带进课堂结合实物讲解,学生的好奇心会被调动起来,激发探究的兴趣。
4、论从史出增加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新课改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尽可能的多搜集相关史料,让学生直接探索研究,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在头脑中形成自己的信息网络和知识结构。
第三:如何适当地运用史料
1、图片史料的运用
记得在讲述必修三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这一课时,我运用了以下两张图片导入新课:
并讲解道:当黄河岸边柳荫树下,犁间耕作的喘息与手摇纺车吱呀呻吟合奏着悠闲的田园慢板时,英格兰西北部兰开夏郡的蒸汽锅炉吼叫出震耳欲聋的工业交响曲。当东方人赶着牛车,挑着扁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陶醉在田园牧歌式生活时,西方的蒸汽机头已经响声彻天地驶入了全新的时代!目的是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当时中国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从而为鸦片战争中中国的失败埋下伏笔,进而让学生更好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自省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2、文字史料的运用
还是在讲授《新文化运动》时,在讲授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这一要点时,我运用史料设计了下面这个问题:
材料一:1912——1919年间,中国新设厂矿379家,设立资本8580万元,平均每年开设63家,新增资本1430万元……这时期,外国资本增加有限,而民族资本迅速发展。
——许涤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三年以来中国,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
——陈独秀《青年杂志》
材料三:“中国数千年来立国根本在于道德,凡国家政治、家庭伦纪、社会风俗,无一非先圣学说发皇流衍。是以国有治乱,运有隆污,惟此孔子之道,亘古常新,与天无极。”
——袁世凯颁布《祭孔告令》
设问:请结合以上材料,分析归纳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经过简短的讨论,学生很快得出自己的见解:三组材料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阐释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材料一反映了一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迅速,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材料二反映了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但之后北洋军阀政府继续推行专制统治。材料三反映了袁世凯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在此基础上,我进行了简单总结:经济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打破封建束缚,这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政治上,辛亥革命将封建帝王从金銮宝殿上打翻在地,政权却落入了北洋军阀的手中,袁世凯及其继任者们继续推行专制统治。文化上: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后,废除临时约法,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这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一个看似复杂的问题,在史料阅读的帮助下,轻松解决。
再比如在讲述《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课时,其中一个知识点是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课本上没有具体涉及到,所以我运用以下材料对课本进行了补充:
材料一:“海军备款三千万,仅购数艘,而西太后即命提款,营构颐和园,问海军衙门所管何职,则颐和园之工程也”
材料二:日向清发动进攻后,李鸿章命清军统帅:“日兵来则窥探,可置之不理”“先定守局,再图进攻”丁汝昌主动要求请敌,李鸿章:“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
材料三:1891年“北洋水师”访日,日本军官看到水兵在定远舰主炮上晾衣服,并摸到了一手灰……
材料四:清的枪炮购自英德美法,有的没有炸药只有沙土,实储火药,然储备不多,且药线铁管仅实煤灰,故弹中敌船而不能裂
学生通过以上四则材料不难得出结论:失败原因:制度落后,政府腐败、清政府避战求和、军备废弛、武器装备落后。既弥补了课堂的不足也让学生提高了史料分析能力
3、实物史料的运用
说实话这类史料的运用难度较大,但只要有可能我还是会尽量向学生提供相关史料。例如在讲述必修二《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这一课时,在讲服装变迁一目时,有提到满清旗袍在民国是改良得更修身,那天我带进了一件改良旗袍进教室,学生颇感好奇兴奋。并让学生自己比较两种服饰的不同分析原因。另外在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这一目时,建国初期,凭票购物,课本有展示粮票、布票、油票。我也把自己平时在长辈那收集的一张粮票展示给学生看看,学生非常感兴趣,纷纷传阅这张有历史纪念意义的粮票。进而提问:为什么当时一定要凭票购物?学生经过思考结合所学得出结论:主要是因为建国初期物资匮乏,生活水平低下。
当然,不同的史料有不同的运用方法,教师要培养学生利用史料的能力,创造出更多的机会让学生阅读材料,教学应从各方面涉及史料学习,比如导学案,课堂上、课后的巩固中都应该有史料的问题,只要给学生更多接触史料的机会,让学生利用史料的能力就会慢慢适应提高,教学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参考资料:
贾东海 郭卿友 史学概论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吴四伍 深化历史学科高考内容考查改革的若干思考
高国荣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史料运用的量度问题
陈霞 高中历史课堂如何有效运用史料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