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手扶持千木茂,一心培育百花开。在湘东中学,有这样一道年轻的身影:她任教仅4年,却用细腻的关爱与坚定的担当,成为了学生们心中最可靠的好“彭”友;她带的第一届物生政高考班一本上线9人,二本上线36人,这个班女生居多,部分孩子来自离异家庭或身为留守儿童,而她,也早已习惯了在老师的身份之外,兼任“知心姐姐”与“临时家长”的双重角色。她就是彭莉莎老师,用行动诠释着“师德”二字的分量,用坚守温暖着每一颗需要呵护的心灵。
初心如磐,坚定信念
自踏上三尺讲台,彭莉莎老师便将“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教育使命,始终保持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无论是教育环境的变化,还是教学任务的繁重,都未曾动摇她坚守教育一线的决心。在日常工作中,她认真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积极参加各类师德培训与政治学习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思想觉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的点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在她的课堂上,不仅有知识的传授,更有对学生心灵的滋养,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学会感恩、学会担当。
笃行致远,悉心教学
彭莉莎老师是一位充满热情与激情的教师,她始终以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践行着师德师风的崇高理念。面对有限的课时,要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时间里的教学效益是一件难事,她用严谨的态度面对新高考的考验,选择用钻研的精神打破现有的困境。在语文教学中,她坚持“学无止境”,不断探索高效课堂模式。结合学生特点,针对新教材,她设计“情境式”课堂,通过角色扮演、辩论会等形式,激发学生思维活力。她认真学习新课标,刻苦钻研教材,以创新精神探索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自觉参与学习的意识。在平常的教学中,彭老师坚持向前辈学习前沿的教学方法,经常和老师们深入钻研教材,高效地上好每一节课。
爱岗敬业,家校协作
担任班主任期间,尽管她经验尚浅,却始终保持学习的热忱,边摸索边成长。为了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她常常深入班级,关注班级动态,从维护纪律、辅导学习,到调解矛盾、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青春期情感,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已,树立正确的学习习惯,形成正确的思维品质。同时还积极通过电话、微信、家访等其他方式与家长及时沟通联系,形成家校合力教育。她负责认真的工作态度和认真敬业的教育精神获得了家长们的一致好评。她认为管理班级始终要把热爱学生放在第一位,与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亦师亦友的和谐的状态。她真心实意地关心爱护学生,细致观察学生的一些细致变化。她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在她的悉心教导下,学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她贴近学生,带着亲和力走进学生的世界。她对学生的真心付出,也换来了他们的真情相待。她理解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并给予心理指导,用水果糖、卡通盲袋、励志小卡片鼓励和理解他们,那些难以启齿的烦恼,在糖果的甜味里慢慢融化;那些藏在心底的压力,在盲袋的小确幸中悄悄释怀。对班里的学生来说,这颗糖是“被在意”的证明;对敏感的女生来说,这场对话是“被理解”的温柔。她是守着学生的“情绪充电站”的人,她用最细腻的方式告诉每个孩子:你的喜怒哀乐,我都放在心上。
用爱浇灌,用心陪伴
彭莉莎老师认为教育根植于爱,爱是教育的灵魂,它能够滋养孩子们的内心,形成强大的精神内核,内心有爱才能唤醒克服困难的勇气、信心和激情。因为寄宿学校的特殊性,孩子们吃住全在校,半个月都见不到父母,她不但是同学们的知心大姐姐,同时也是他们的“临时家长”,她常用女性特有的细心和爱心去对待每一位学生。“彭老师,你们班学生把腿跳断了!你快过来看一下”“彭老师,XXX心口痛”这样的电话,彭莉莎在四年任教生涯里接听过不知道多少次。有些家长人在外地一时赶不过来,而有些家长年事已高行动不便,因此挂号、缴费、陪输液这一系列的流程都是靠她在急诊室忙前忙后。经常半夜送学生去医院让她成了急诊科医生护士都眼熟的“彭老师”。有次一天连续送两个学生去急诊,医生笑着说‘你又来啦’,彭莉莎笑着说:“只要学生没事就好”。面对家长的感谢,彭老师表示:“孩子们爸妈不在身边,我就得把他们当自己的弟弟妹妹看,他们的健康比什么都重要,耽误不起。”在彭莉莎老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名教师的责任与担当,更看到了高尚师德的坚守。四年教龄不算长,但彭莉莎老师用无数个这样的瞬间,把“教育初心”写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温暖。她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日复一日的琐碎里,用尊重呵护敏感,用陪伴化解孤独,用担当撑起责任。这份师者心,正是师德最动人的模样——选择一份职业,便守好一份初心,温暖一群人,照亮一段路。